01.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
在中国古代,一天的时间是用十二个小时来计算的,每个小时都是用儿子、丑、寅、毛、辰、思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十二地支来描述的。每天“时间”从子时(相当于现在的北京时间23:00到01:00)到海时(相当于现在的北京时间21:00到23:00)。子夜是子时,是指晚上11:00到凌晨1:00的时间点。
(资料图)
古人最常用的记时术语是记时术语”辰”,又称“时间”。他把一天一夜分成十二“时间”,并为每个“时间”命名,即子、丑、寅、毛、辰、思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每日“时间”从子时逐渐到海时结束,古人说一个小时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,半个小时就是一个小时。
【子时】夜深,又名子夜、中夜:十二小时的第一时间。(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)。
【丑时】鸡鸣,又称荒鸡:十二小时第二次。(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)。
【寅时】平旦,又称黎明、早晨、日旦等,是夜与日交替的时候。(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)。
[毛时]日出,又称日始、黎明、旭日等:指太阳刚出现,冉冉升起的日子(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)。
【晨时】食时,又称早食等:古人“朝食”也就是早餐时间(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)。
[思时]角中,又称日禺等:邻近中午时称为角中。(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)。
[午时]日中,又称日正、中午等:(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)。
[未时]日,又称日跌、日央等:太阳偏西为日跌(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)。
【申时】哺时,又称日铺、夕食等:(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)。
日入,又称日落、日沉、黄昏:指太阳落山时间(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)。
[徐时]傍晚,又称日夜、日夜、日夜等:此时太阳早已落山,天不黑。天地昏暗,万物朦胧,故称傍晚(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)
【海时】人定,又名定昏等。:此时夜幕已深,人们已停止活动,休息睡眠。人定也就是人静。(北京时间21:00到23:00)